马鸣阳戏
发布人:“微观帝乡”, 发布时间:2022年03月18日16:47:54 阅读数:804
明末清初,有一种傩戏流传于梓潼地区,既有提线木偶表演,又有面具扮演和涂面表演。它,就是梓潼阳戏。
梓潼阳戏属于傩戏中的一支,它产生于傩祭。作为文昌帝乡的梓潼,宋代以来,相关祭祀非常普遍,其中,娱神娱人有故事、有角色、有说唱,再加入其它戏剧因子,就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梓潼阳戏。在清末,梓潼阳戏已经成为迎神祭祀的一项重要活动,许州东龛寺光绪十三年碑刻中就有“昔有文昌大帝每岁孟春,行傩一乡”的记载。戴着古老面具的演出是阳戏的独特之处,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。民国年间,梓潼阳戏发展到鼎盛,全县阳戏班达20余个,由于它包含着“驱邪纳吉”的意蕴,每遇婚丧嫁娶、修房造屋,演出特别频繁。后来,因为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停止演出。上世纪80年代,梓潼阳戏才被重新关注,而当时仅在马鸣乡有所保存,因此被定名为马鸣阳戏。
马鸣阳戏的演出形态、戏剧表现为我们保留了梓潼古文化的珍贵痕迹,2009年,马鸣阳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如今,每逢大庙庙会及民间节庆之时,马鸣阳戏便会鸣锣开演。